作者:吕玉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来源:转载
发布/更新时间:2022-10-14 15:29:21

【导读: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其重要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把好育人方向、坚持人民立场、不断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等。未来需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育人体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发展体系、教育数字化战略支撑体系等,从而全力保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事关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基础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呈现格局性变化,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党中央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以未来计、从足下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一、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十年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也坚定了我们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其一,基础教育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等十份专门针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文件,并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对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同时出台关于劳动教育、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教育督导等方面覆盖各学段的重要文件,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中央部署,教育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德育工作指南、办学质量评价、激发办学活力、教育数字化、教研工作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总体构建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
其二,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2021年,我国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有51.9万所学校(园)、2.3亿名学生,普及水平总体接近发达国家。其中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1%,比十年前提高2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2021年巩固率达到95.4%,建档立卡脱贫家庭辍学学生自2020年底保持动态清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4%,比十年前提高6.4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要。
其三,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过去十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始终在53.0%左右;同时健全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全面改薄”工作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全国99.8%的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所有县区均通过国家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其中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增长最快,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0%;普通高中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目前所有省份均达到1000元以上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7000元。在硬件投入方面,中小学生均教学和辅助用房面积提高35.0%,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提高2倍,音体美器材和理科实验仪器达标比例在95.0%左右,网络接入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同时,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下降至4.8%,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较好地满足了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其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国家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推进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新增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7.8%,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9%,使绝大多数幼儿享受到普惠性学前教育。针对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国家实现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全覆盖,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推动中小学“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地,有效遏止跨区域掐尖招生顽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率(含政府购买学位)达到90.9%。针对学生“负担重”问题,国家强力推进“双减”工作,全面加强“五项管理”,学校减负提质取得明显成效。据第三方组织的“双减”一年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的课后服务,85.9%的家长感到教育焦虑得到缓解。
其五,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进入新时代,国家进一步把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深入实施中小学新课程新教材,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广应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双减”和农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强化教研指导支撑,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健全各级教研工作体系。全面系统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管得过多、动力不足、保障不够、管理不善等突出问题,中小学办学活力不断增强。2021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广大中小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八成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我国基础教育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肯定。
二、系统总结办好基础教育的重要经验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必须系统总结好基本经验,深化认识、把握规律,不断开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其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全方位的领导。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次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盼,主动争取本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强化统筹协调,有效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更好地领导中小学把握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
其二,必须把好育人方向。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全面发展;要发挥好质量评价的引领作用,使基础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前进。
其三,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也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其四,必须全面提高质量。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内涵发展,强化质量导向;要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崇高使命,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其五,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因此,要围绕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进一步攻坚克难,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其六,必须营造良好环境。我国基础教育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社会高度关注,人人都可以评价,容易形成热点话题。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基础教育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突出问题,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有效净化社会育人环境。
(续下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