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龙 来源:名校长工作室
发布/更新时间:2023-05-21 17:27:51

“双减”之后,课堂教学要提质增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经验不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不妨在以下6个方面下功夫。
课堂的温度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好的关系才会有好的教育。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
2、以生为本。课堂教学始终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审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给与充分的回应。
4、多鼓励,多表扬,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课堂的精准度
1、课标研读要精准。标准是纲,纲举才能目张。课程标准具有导向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方向正确了,才意味着我们走在了有效教学的路上。
2、学情分析要精准。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认知风格,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本节课应该学到什么。
3、学习目标要精准。在研读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精准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学”为核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要做到“以学定教”。
4、作业设计要精准。减少无意义的抄写,避免惩罚性的作业,应设计体现情境化、问题化、实践性的综合类作业,做到“精”,做到“实”。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得过程中,语言讲解也要科学、准确、简洁明了。
课堂的宽度
1、时间的宽度。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如果把课堂教学当做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向前延伸的课前预习和向后延伸的课后复习,无疑是增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宽度。
2、空间的宽度。课堂教学不一定是在几十平米的教室内,可以在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甚至可以在游学的路上。
3、知识的宽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学科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注重将教学的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注重线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4、思维的宽度。在授课方式上,摒除“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创设丰富有趣的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5、人格的宽度。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先成人后成才。
课堂的深度
1、读懂学生。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其认知结构, 确定学生进行课堂深度学习的 “起点”。
2、深挖教材。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 而是通过一些核心概念或者重要原理的 “联结”,
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体系,要能够准确把握它们彼此之间的本质关联。
3、创设真实情境。及时“搭桥”,教师既要善于发现新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处, 帮助学生用已有经验来支持新知识的学习; 又要引导学生在 “回忆”
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已有知识, 形成关联。
4、及时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只有及时反馈给学生、 被学生接受, 评价才能发挥真正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课堂的坡度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设计坡度时,要充分考虑班级内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的基础为准绳设计课堂教学的坡度,避免坡度过大或坡度过小。
2、准备资源。教材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不是唯一资源,建立“大资源观”,为设桥梁做准备。
3、设桥梁。利用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桥梁,启发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的参与度
1、关注学生起点。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有意思、有可能、有挑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有效参与。
2、细化小组合作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来细化小组合作方式,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中来。
3、创设生活情境。可借助图片、音乐、多媒体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
4、设计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